AI技术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道路病害识别无法真正实现智能化?
一直以来,不论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还是乡村道路、桥梁路面,发生路面塌陷和严重损毁往往会直接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架设围墙修葺路面及由此带来的不便会持续在整个工期内,影响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蚁穴不妨,终会溃堤。路面坍塌、桥梁损毁往往是突发事件,但它们虽防不胜防,却也有迹可循,比如,平日里我们经常会看到道路路面上的微小裂缝或者凸凹不平,都会是突发事件的诱因,它们都属于道路的常见病害。
对这些小病害进行统计监控便是预防道路重大损毁的重要方法。可是,根据中国交通部《“十四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519.8万公里。
对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单纯检测和统计某一大省的道路,都需要拍摄上千万张照片,需要3~6个月才能检测完毕,或许还需要专人花时间整理数据报表;如果持续依靠道路上的固定摄像头或者搭载于道路检测车上的摄像头来进行人工目检,统计所有道路上病害的蛛丝马迹就需要大量的检测车投入、人力投入。 检测尚且耗时费力,如果需要做到实时监测,岂不是要工作人员不吃不睡?在AI技术已经耳熟能详的今天,为什么道路病害检测依然是以人工为主?问题出在了哪里?
01、国产软件的“国产内核”
筑路与道路养护行业人士都知道道路检测车,它是道路运维领域的专用车辆,价格不菲,往往会匹配计算机端的软件,用以控制检测车情况、整理检测车拍摄的影像数据。这个搭配是在一定程度上应对道路检测效率的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除了昂贵的价格和实际使用过程中行驶速度太慢,占用车道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其软件系统对病害识别的质量往往十分低下,最重要的是,搭配的软件系统的核心往往是国外技术。既无法开源实时跟进国内道路检测标准,又存在安全问题,一旦停止升级迭代,软件很有可能成为鸡肋。这样一来,“重金”投入提升效率,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02、采购的系统依然依赖人力操作,使用门槛高,效率提升效果一般
目前市面上的部分独立的道路识别系统,虽然不与检测车绑定销售,但大部分都需要拥有道路检测车以便配套使用。一些软件即便可以适配大部分道路检测车,但也需要大量的培训时间,让检测人员学会使用。然而事情往往是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搞懂软件,却发现还是需要人工整理数据制作报表。
而现在,博雅弘拓科技设计研发的【RGB3DS道路表观病害信息智慧检测系统】拥有多源异构识别能力、一键输出报表、全自有技术。
作为完整的国产道路行业软件,它拥有自主产权,其自带的路面病害库是吻合国内现行道路相关法规《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规程》(JTG/T E61)T0974中有关病害检测、面积与修补面积的计算规定,并且可随各地市法规的更新发布而更新。同时支持一键输出病害报表。
其优势不仅在于可同时融合乘用车+手机/单反相机、行车记录仪、城乡客车、智慧灯杆及道路检测车等设备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智能病害识别。养护单位可选择最合适自身的部署方式。
【RGB3DS道路表观病害信息智慧检测系统】软件简单,几乎无需培训即可上手使用。使用其可免去检测人员对更新法规的学习理解时间,同时识别效率远远高于人工圈画识别。
报表系统也免去人工录入与人工整理报表的工作过程,让道路运维部门真正做到高效检测。
公司拥有全自主技术能力可提供模块化定制,可针对重点路段做到近实时检测/监测。有效辅助道路养护工作,安排养护维修,真正降低道路运维总体成本。